《学习之道》5-7章
现实就是,我们拖延的,往往是让我们感到不安的事情。注:这也对应了《少有人走的路》说的人们往往害怕困难,面对困难最常见的应对措施就是坐以待毙,想着问题往往能自行消失。但现实是如果我们不赶快解决困难,它将变得越来越难以解决。
研究拖延症的专家丽塔•埃是这样解释的,“对一项任务的恐惧会比这项任务本身消耗更对的时间和能量。”
应该关注过程,关注用在做作业或备考那几天或几周里的一小段时间。不要在意你是否在某一段时间内是否完成了作业,或者掌握了关键概念。相反这一切的重点应是你在短暂的时期内尽力去行动——这就是所谓的过程。
轻微的压力下学习,你讲能更轻松的应对更大的压力。
要关注“番茄时间”,即25分钟的工作时段,而不要专注于完成任务。所以我认为应当在战略上关注目标,而在战术上关注过程。
克服拖延,最重要的建议就是无视干扰!让自己置身于干扰最少的环境也是一个好办法。
专注过程的你不会在某一项任务上举步不前,而是进入了一种自动状态,并不在乎是否能完成任务。这种自动状态能让你更加自如的使用发散模式的能力。将注意力放在过程而非结果上,可以避免你对自己做出评价,(我快完成任务了吗?)并让你更放松的沉浸到工作 ...
《学习之道》第4章
试着回想学习材料,即提取联系,效果比单独重读材料好得多。
如果可能,在听过课程的当晚再写一遍笔记。
常练不忘。
不要看着答案做题,这样无法锻炼神经回路。
《学习之道》11-18章
我们之前提到过,把内容手写在卡片上有助于强化记忆。尽管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空白,但许多教育者都观察到了这一现象,即有一种肌肉记忆似乎与动手书写有关。例如,第一次看某方程式,从中你几乎看不出任何端倪。但如果你有所思考地把它写在纸上写上几遍,好神奇,这个方程式在你脑海中变得鲜活,且有了意义。
如果你确实想让自己的记忆力和整体学习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,最好的方法之一是进行体育锻炼。最近几项动物和人类的实验发现,规律的锻炼可以让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。锻炼似乎有助于促进记忆力相关脑区中新神经元的形成。锻炼也会生成新的信号通路,而且,似乎不同类型的锻炼——跑步或散步和力量练习相比,在分子层面产生的效果会略有不同。但有氧运动和阻力训练都会对学习和记忆发挥强大的效果。
训练,尤其是对学习材料中最困难的部分要刻意训练,这样才能让那些拥有普通智力的人有机会上升到“天赋异禀”的境界。
太过专注会阻碍你发现真正要找的答案——就像用锤子钉一颗钉,因为你已经认定了那是一颗钉子。当你卡在一个问题上,有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下,转而解决 ...
《Linux就该这么学》第3章
转义字符反引号(d)表示把其中的命令执行然后返回结果。
echo `uname -a` 这将输出uname -a的结果。
注:这是反引号`而不是‘
《学习之道》1-3章
思考分为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两种,在久思未果的情况下最好停下思考,去做别的事情。
有的人是左脑主导,而有的人是右脑主导,这种观点是错误的。
学习是渐进的过程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
接受大脑给出的第一个想法,往往阻碍我们另觅佳境。
不断增加的挫败感往往是一个有益的暂停信号。它在暗示我,是时候转换到发散模式去了。
只有每日不断重复才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的转化为长期记忆。
充足的睡眠能够显著提升人们解决难题,理解知识的能力。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疲倦,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去睡觉。第二天起个大早,再用以逸待劳的大脑完成阅读。
学习新概念的时候,需要在一天内复习,以免刚接触到的新概念随风而逝。
《人间失格》
读完了《人间失格》感觉并没有多么的致郁,只是感觉太宰治写的这几个故事挺有意思的。三则手札,GoodBye,维庸之妻,秋风记,雪夜的故事是最出彩的。
手札中的叶藏本来沉默寡言但是极力去用搞笑去伪装自己。这可能也是他后来会自杀的原因之一吧。对待自己和他人不够坦诚往往会使自己心中产生矛盾与纠结。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是活得不开心的。反观我,也许我是叶藏的一个反面吧,我很少去伪装自己,几乎完全是做自己想做的说自己想说的,这种非讨好型的人格,让我很快乐。
在美男子与香烟中有这样一段:天使从空中飞过,听从神的旨意隐去双翅,像乘着降落伞一般飘落到世界的各个角落。我落在北国的雪原,你落在南国的蜜柑田,而这群少年落在了上野公园。我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如此。少年们啊,无论你们今后度过了多少岁月。都请不要介意自己的容貌,不要吸食香烟,若非节日,也别喝酒。长大后,请多加爱惜那性格内向、不爱浓妆的姑娘。
【转载】考试就是充满bug的程序,YC创始人:学会如何考高分最具破坏性
十三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报道 | 公众号 QbitAI考试,到底是为了啥?
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,必定是经历过大大小小、无数个考试。
想必很多人也会把考试取得的分数,作为衡量知识、技术掌握的一个标准。
但是今天,YC 创始人Paul Graham站出来喊话了:
什么是求学过程中最具破坏性的?那就是学习如何取得好成绩。
在上大学期间,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跟他说:“我从来不在乎在课上拿了多少分,我只在乎我学到了什么。”
这句话便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脑海里,因为这是唯一一次有人跟他说过这样的话。
Paul认为考试是就像一个非常容易破解的程序:
就像任何一个有经验的程序员都知道,如果一个程序/软件在设计的时候就漏洞百出,那它肯定很容易被黑(hacked)。
换言之,考试取得高分容易,等量获取该有的价值却很难。
Paul把对“考试”的思考写成了一篇博客,在Hacker News上发布十几个小时便引起了网友们的高度关注。
而对这种考试的讨论,也延伸到了对行业的思考。
不幸的是,科技行业已经采用了集中式可破解测试的方法,来作为编程面试所谓的规范。
大多数大型科技公司并不关心你通过开发软件来创造价值的能力 ...